墳場導賞員劉李林(右一),帶着二十多名中學生,操入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,生鬼地講述墓碑背後的故事,為的是傳播香港歷史。
壹號專題
探墳尋性搵鬼 古靈精怪探秘遊
內地土豪湧港,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驗,一些人會走上街頭抗議,變身保衞家園戰士,另一些人則開始熱衷尋找本土文化。
今年除了《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》等港味濃的電影備受追捧,各種捐窿捐罅,了解香港成長故事的另類文化導賞團,亦如雨後春筍,遍地開花。
閒人止步的西式墳場變成藝術展覽廳;鬼屋,也成歷史圖騰,就連性玩具商店、男同志桑拿,也可以是飽覽港人「性」百態的活動教室。
本刊跟隨這些古靈精怪探險團四處跑,遊歷豆腐膶般大的香港,原來本土可以如此精彩。
探秘一︰玩轉西式墳場
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,平日人煙罕見,樹葉隨風落下,周圍只有冷清的石碑。劉李林拿着平板電腦,帶着廿多名中學生操入墳場,肅殺的空間,忽然滲入少有的人氣。
劉用雷射光筆指着一墓碑上的英文墓誌銘,介紹此人生平︰「佢叫 William Pugh,在黃埔船塢沖涼時意外浸死。」學生一聽便覺是奇聞,不禁起哄說︰「嘩!唔係呀嘛,咁都得?」劉李林解說:「墓誌銘通常係歌功頌德的事跡,但我相信朋友幫佢立碑時,都覺得佢死得騎呢,所以特地記低。英國人比較幽默,我諗中國人唔會咁寫。」生鬼的介紹,果然即刻學到嘢。
他們再行到另一座墳墓前,這次墓上有一個半裸女性雕像,露出半邊乳房,學生竊竊私語,劉李林說就是要這個反應。「點解帶大家睇呢啲?唔係我鹹濕,裸體在西方並不出奇,但來到東方就可大可小,在東方雕一個裸體像,好多人都唔接受。
「第一個接受唔到嘅,就係個工匠,你要我做呢啲嘢,分分鐘唔掂,我要同祖先交代,所以你見到乳房發育不健全,暴露但又遮遮掩掩,就係中西文化妥協的結果。」乳房可大可小,正好見證香港早期對不同文化的「包容」程度。
身處少有踏足的墳場,女學員不禁取出相機,拍下另類美景。
劉李林是聖雅各福群會社工,專做青少年就業輔導,主攻旅遊,搞墳場導賞團,是為學員提供實習機會。在劉傍實下,新進導賞員彭冬冬(左一)努力地講解墳墓特色。
一個墓碑一個故事
講完浸死和乳房,導賞團繼續更多古怪考察,中五女學生 Yamauchi大叫過癮︰「之前唔太認識,覺得墳場是屬於死者嘅地方,唔應該打擾佢哋,而家覺得,原來遊墳場學到咁多香港歷史及唔同人的事跡。」
劉李林是聖雅各福群會的社工,見社會、學校往往用刻板的方式講歷史,令青少年對歷史冷感,於是搞墳場導賞團,藉着這個活生生的文化展覽廳,啟發他們對這方面的興趣和思考。
他說每塊墓碑都有一個故事,標誌某一個時代。香港墳場就有很多重量級先人,例如比孫中山更資深的革命先鋒楊衢雲、香港第一個貪官高和爾,做買辦發跡的望族何東夫婦等。
「香港並非沒有歷史,墳場葬了很多香港的名人,他們背後的故事,反映了香港的成長歷程。」劉李林說。
墳場導賞團辦了六年,起初兩個月辦一團,由於曾跟團的中學向其他學校推介,於是愈來愈多中學報團,現在該會每月辦兩團,近年更多了幼稚園及長者參加,大家也愈來愈百無禁忌。「我們會跟細路仔玩遊戲,模擬葬禮,讓他們感受生命,亦會帶長者緬懷那些歲月。」他說見證死亡,才能感受生存。
記者想增加稿件氣氛,問他在墳場出生入死,試過帶團時撞鬼嗎?劉李林搖搖頭說:「冇喎,趣事反而有一單,曾經有同學仔不跟大隊,自行探幽,但佢長頭髮,白衫白褲,遠睇好似幽靈四圍飄,反而嚇親人。」
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大貪官高和爾生前是共濟會的成員,他的墳墓上有一個藍色半圓形的會徽,當中的圓規和角尺象徵公義及真理,後人看到貪官之墓有公義、公正的標號,倍感諷刺。
墳墓上有一個半裸女性雕像,露出半邊乳房。雕像的乳房發育不健全,皆因裸體在西方屬平常事,但東方人不大接受,所以工匠雕出暴露但又遮遮掩掩的乳房,這正是中西文化協調的結果。
革命先鋒楊衢雲的墓有一條斷柱,在西式墳場,斷柱象徵英年早逝、壯志未酬。
一代亞洲影后林黛之墓,碑上原貼有她的遺照,但不知何故,經常被盜,換一張偷一張,動機不明,可能影迷太鍾愛她了。
在墓碑賣廣告
死後也不忘在墳墓賣自己的餐廳廣告,這份豁達真的不簡單。
《 Lonely Planet》旅遊作家鄒頌華,便因情迷墳場而成為一名墳場導賞員,○六年,她等船去南丫島,無聊周圍蕩,無意中發現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葬了很多猛人,歡喜得像發現寶藏。「成日聽鄧肇堅、蔡元培,原來就葬在那裡,很好奇,想了解他們的故事。」
她變成一名墳場迷,狂熱到朝聖外地墓園。人家出差行購物商場,她就去墳場朝聖,幾年來足跡遍及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及台灣等地墳場,其中紐約的 Green-wood(綠蔭墓園),最叫她佩服,因為政府把墓園包裝成既能推廣文化,又能賺錢的旅遊產業。
「有遊覽車載你去不同嘅名人墳墓,有導賞員講解先人的背景、墓的特色。」她引述墓園網站指,在十九世紀,綠蔭墓園是繼尼亞加拉大瀑布,第二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,每年吸引五十萬名參觀者。墳場團以名人、建築及鬼古為主題,門票每位折合港幣約一百六十至三百七十元,成為墓園其中一項重要收入。
她說,對於生死,中西文化有很迥異的看待。華人覺得陰陽理應相隔,歐美國家的人則覺得參觀墳場是尊敬曾經貢獻國家的先人,她希望將這份豁達帶到香港。「他們的墓園設計得很有創意,有先人生前開餐廳,死後將店的招牌加在墓誌銘賣廣告,呢份豁達和幽默感好吸引人,所以歐洲及美國的墳場導賞團經常爆滿。」
回歸後不再國際化
導賞團會介紹到不同的歷史和文化,所以鄒頌華帶團前,會看很多參考書。
鄒頌華說,遊墳場獲益良多,除看到該地歷史外,還能了解它是否國際都會。從香港墳場看到,早年葬在這裡的先人來自世界各地,信仰亦包羅萬有,「香港曾經係一個多元文化嘅地方,除咗華人之外,仲有呢班人喺度,但而家香港,呢種多元性愈來愈少。」
從墳場看到昔日國際都會的光輝,如今已不復再,鄒亦無奈慨嘆︰「以前公務員中,有好多唔同種族嘅人,有另一條隊俾少數族裔排,你唔識中文,可以用法文考會考,當時政策容納到異族,但而家好難,唔識中文就做唔到政府工。」
她說現在外國人只視香港為賺錢之地,搵夠便回老家,不如往日,會選擇在港落地生根。她惋惜地說︰「以前香港係一個咁得意、精彩嘅地方,而家死氣沉沉,好可惜。」
說這番話時,鄒已走到前港督 William Robinson夫人的墓前,看着那個破爛得連碑上十字架也倒下的墳墓,獻上鮮花。「有時我會買枝花,隨便俾邊個都好,特別會送俾無人拜祭的,聊表心意。」
探秘二︰舌戰性小眾
葉長秀去年創辦「性景遊」導賞團,探索不同性文化,看到街上與性有關的招牌,不期然拿出手機拍照記錄。
食和性是人之大慾,這大道理,初中學生也知道,但仍有不少人外表開放,骨子保守,戴有色眼鏡對待性小眾。
香港性教育會副會長葉長秀去年創辦「性景遊」導賞團,原本計劃安排團友探索禁區,讓他們着實了解不同性文化,尊重性小眾。
但在香港談論性愛,有太多的避忌,單是找景點,已處處碰釘。
探索做愛空間
「性景遊」原定參觀時鐘酒店,被保守的酒店負責人拒絕後,轉去紫藤的辦公室,聽職員講性工作者的生活。
香港性教育會一個研究顯示,香港不是一個性友善的地方,在公眾地方攬攬錫錫,會招致白眼。而沒能力買樓的年輕人,得「爆房」才能盡情做愛。
好一個切身有趣又有社會意義的題目,葉長秀磨拳擦掌,聯絡多間時鐘酒店,希望透過酒店經營者的分享,解構房間特色,帶出港人性空間不足的問題,她以為出師有名又正面,酒店負責人會樂於參與,誰知吃閉門羮。
「香港的生意人顧慮太多,雖然時鐘酒店是提供做愛場所,但寧俾人知,莫俾人見,少做少錯,於是寧願低調,避免惹來批評,得失客人。」
葉的另一構思是安排團友訪問性工作者,摒棄歧見,但最終因性工作者害怕曝光而告吹。
最後,憑藉香港性教育會與多個性小眾團體的關係,才敲定安排約二十名團員參觀性玩具店、男同志桑拿、女同志酒吧,及關注性工作者組織紫藤的辦公室等。
偷偷買震蛋
團友不乏怕醜女性,部分人見到性玩具,又驚又喜。
問題又來,男同志桑拿的負責人 Manfred表明,擔心團友問有歧視成分的問題。葉長秀說:「佢有好多憂慮,擔心團友會問『其實我尊重你哋,但你哋可唔可以唔好咁低賤呢?』等冒犯性說話。」最後葉長秀要拍心口保證跟足全程, Manfred才答應打開大門。
團友有學生,也有打工仔,本身對性比較保守,對於性文化,又想知多些,但又怕被人指鹹濕淫蕩,於是表現得畏畏縮縮,十分矛盾。
景點之一,性玩具店負責人 Isabel說團友到訪時,大都表現拘謹,店員介紹性玩具時,全部人站到店的後方,遠距離觀摩。店員按動震棒,有女團友伸手一碰,「嘩」一聲大叫︰「原來咁震㗎,頂唔頂得順呀?」對性的認知只達幼稚園程度。
到選購時段,一名團友決定掏荷包,但又怕人笑話,於是說:「我唔諗住用㗎,我欣賞佢個設計咋。」另外幾名團友,則在大部分人離開後,才偷偷付款買震蛋。一個性景遊,見識了各款性地外,也見識了本地人對性的態度。
「港人對性一直有歧視,但又要扮開放。」 Isabel說,這就是香港人。
團友對性認知低,部分景點負責人過於害怕被歧視,令本應別開生面的性景遊,變得忸忸怩怩,搔不到癢處。分享者演說的時間多,團友則傾向單向地接收,鮮有提問。葉承認首次辦團,未如理想,但會捲土重來,希望未來能加插出團前講座,讓團友對性文化有基本認知,讓講者與團友有較深刻的交流。
葉樂觀地認為,香港人對性其實很好奇,只是還未以更開放態度接受,「效果唔好唔緊要,下年咪再做過囉。」
探秘三︰搵鬼講數
Maria在灣仔住了二十年,熟知區內各間鬼屋,說起鬼古時,繪聲繪影,記者在白天也聽到毛管戙。
孔子曰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在灣仔住了廿年的 Maria,看着灣仔具歷史價值的街道、建築物,被無情地高速清拆,兩年前她靈機一觸,決定出任聖雅各福群會鬼古導賞員,用另類手法保護灣仔。
鬼古團遊覽灣仔多個猛鬼勝地,包括人稱猛鬼學校的聖璐琦書院,及著名鬼屋南固臺。
沿灣仔船街拾級而上,盡頭便是位於山邊台的聖璐琦書院, Maria壓低聲音說︰「這間學校流傳唔少恐怖傳言,有人說見到班房裡房中有房,枱上貼滿符咒。頂層天台原本用來上體育堂,但因為鬧鬼傳聞太多,同學都怕怕,轉去修頓球場上堂。」
轉個彎,便是早已荒廢,重門深鎖的南固臺, Maria站在梯間一角,引述○三年的報紙報導,指當時有青年結伴入內探險,其中一名少女疑似撞邪,奔跑途中突然變了男聲,更口吐白沫……,團友們都聽得心驚膽戰。
鬼屋曾是慰安所
這兩個鬧鬼勝地,傳聞在日治時期是慰安所,婦女慘遭蹂躪,死後怨氣沖天,自此鬼古連篇,成為該區的另類景點。
看似導人迷信,但 Maria說這些都是口述故事,信不信由你,重點是,這些所謂鬼屋,其實是古老建築物,有其時代背景,反映當時該區的社會面貌,本身很有保育價值,亦是很好的活動教室。當你一本正經講保育,可能其他人興趣不大,但用鬼故事去導賞,反而令人更為留意,甚至留意建築物的每一個細節。
Maria說兩年來帶團六十多次,雖然愈來愈多學校報團,效果不俗,但卻追不上發展商的清拆速度,本來是永安百貨副司理杜澤文大宅的南固臺,由一級歷史建築物,變成廢屋,日後可能消失,最心痛是見到土生土長的地方,變成沒有回憶的都市。「近年拆得太快,像灣仔皇后大道東,每十步便有一個新地盤。他們總覺得,舊了沒價值就拆掉、重建。」她希望大眾提高保育意識,發展經濟的同時,也以人為本,保留社區的傳統價值。
以不同名目探索,其實也是在尋覓自己的過去。
現已荒廢的猛鬼學校聖璐琦書院,是鬼古團重頭景點,現在雖已經關閉,但團員在門外仍感受到一股寒意。
位於灣仔的東成戲院,昔日鬼話連篇,其中一個最出名的是女觀眾在廁所遇到無面女鬼,戲院現已變成商業大廈。
另類導賞團
香港文化導賞熱潮下,旅發局於去年五月,亦透過資助業界,推出多個打着地道旗號的文化導賞團。
(恆盛國際旅遊有限公司圖片)
(香港風味行圖片)
(來源: http://hk.next.nextmedia.com/article/1263/17271203)